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八闽大地踔厉奋发这一年:高质量启航新征程 全方位推动新超越

2022-03-2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分享:

高质量启航新征程 全方位推动新超越

八闽大地踔厉奋发这一年

华电福清海坛海峡海上风电项目首台海上风电主控系统国产化机组(右)(2021年5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数字经济和海洋经济“乘风破浪”,绿色经济和文旅经济方兴未艾,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相得益彰,多区叠加拓展对外开放新局面,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建设取得新成效……

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进入“十四五”以来,福建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中找准定位,立足资源禀赋,再塑发展新优势,努力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新:“四大经济”凝聚发展新动能

走进福建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工厂,转动的机械臂在封闭的玻璃房间内喷涂施釉,视觉检测机器人对着产品360度拍摄质检,一台台无人驾驶小车搬运着马桶自动入库。

现场生产负责人洪新民介绍,该生产线自动数控率超70%,年产能60万件马桶,所需工人仅300名左右,是传统生产线的一半。

晋江柒牌中华时尚产业园西服裁剪车间里,智能数控切割机一天可裁剪120套衣服,是人工作业的4倍,一旁的“5G+AGV机器人”将刚裁完的面料自动送至3楼西裤车间,实现裁剪、缝制、制衣、仓储等环节无缝衔接。

数字赋能传统制造,一座座智能化工厂在八闽拔地而起。数字经济加快了福建传统产业创新节奏,拓宽了实体经济发展空间。目前,福建逾5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赋能效果日益显现。

作为国内电子数据取证行业的领军企业,厦门美亚柏科公司研发的“取证大师”分析工具被全球30多个国家的执法部门使用。“公司连续多年研发投入占比超17%。”美亚柏科董事长滕达说,创新让公司驶入新赛道。

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经济正成为福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和创业创新主战场。2021年,福建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3万亿元,增长15%,占GDP约47%。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显示了福建省对资源禀赋的重新审视和优势再造。

拥有绵长海岸线和广阔海域的福建,积极拓展蓝色经济新空间。202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超1.1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紧盯海洋信息、临海能源、海洋生物等领域,福建持续高处落子、新处布局。

“别看这小小的牡蛎壳,做出的人造骨骼1克售价2000多元,比黄金还贵!”在位于福州高新区的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张其清展示了利用海洋资源研发的人体器官再生修复产品。去年公司产值达4亿元,今年预计产能翻一番。

瞄准全球能源变革“风口”,风能资源丰富的福建,正在战略性布局海上风电产业。

不久前,国内首台13兆瓦级风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顺利下线。这是目前亚洲地区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的风电机组,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5000万千瓦时清洁电能,能满足2.5万个三口之家一年的家庭正常用电,可减少燃煤消耗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8万吨。

作为全国少有的保持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福建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并进,通过改革创新,持续画好“山水画”,激活绿色动能。

走进闽中山区三明,满目苍翠,林海茫茫。连绵的山林,正通过林票、碳汇等形式,不断创造山林添绿、林农增收的奇迹。

去年5月,全国首批林业碳票在此签发。三明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3197亩生态公益林,经第三方评估测算,监测期碳减排量12723吨,卖出14万多元。

“以前靠砍树赚钱,现在保护好树木,空气也能变成‘真金白银’。”高唐镇副镇长、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说,依靠良好生态环境,常口村发展林业、脐橙种植等特色产业,经营漂流、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林农真正吃上了生态饭。

今年初,宁德时代自主研发、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纯电动船舶“白海豚1号”成功下水首航。这艘智能渔业辅助船舶长7.99米,续航里程220公里,能耗预计比传统柴油船舶降低一半以上。“这是公司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又一次尝试,将绿色制造与海洋经济相融合,‘电动福建’有了全新载体。”宁德时代副董事长黄世霖说。

紧盯碳达峰、碳中和机遇,福建绿色转型全面推进。今年1月,工信部发布2021年度绿色工厂名单,福建38家企业入选,居全国前列。

住民宿看星星、推门窗见大海、约好友骑行山间……闽东霞浦县三沙镇东壁村依山傍海,以独特美景成为滩涂摄影胜地。

“越来越多游客喜欢在这里度过一段慢时光。”东壁村“拾间海”民宿老板阿曼说,“节假日店里生意很火,要提前一两周才能订到房间。”

小小渔村的光影变迁,成为福建大力发展文旅经济的生动注脚。福建省发改委主任孟芊表示,怀抱绿水青山,福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进一步打响“全福游、有全福”和“清新福建”品牌,“让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处处长蒋淞卿说,做强“四大经济”是对福建比较优势的挖掘再造,有助于福建找准经济发展着力点和增长点。拓:多区叠加拓展对外开放新局面

闽东三都澳湾区,宁德时代、青拓集团、上汽等重大项目布局于此,推动宁德市经济强劲增长,去年增速达13.3%——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之下这一数字尤为亮眼。

宁德曾经交通闭塞、发展滞后,被称为“东部沿海黄金断裂带”。近年,优质的港口资源、较低的要素成本、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得以重塑,宁德竞争力大幅提升,积极布局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抱上了一批“金娃娃”,渐成我国东部沿海黄金经济带重要一环。

“宁德发展得益于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了产业关联发展、科技协同创新的良好态势。宁德四大主导产业沿三都澳核心区布局,并向海内外辐射,形成了龙头带动、环湾一体的良好产业生态。”宁德市委书记梁伟新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福建放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等多区协同效应,正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

汽笛声中,载有卫生用品、箱包、鞋服及工艺品等货品的75010次中欧班列1月18日从泉州东站始发,前往万里之遥的莫斯科。泉州,古代“海丝”起点城市,实现了“海丝”与“陆丝”交汇。

“泉州中欧班列开行是雪中送炭。”美佳爽(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汉河说,疫情之下国际海运一柜难求、运费大涨。现在货物从家门口就能搭乘国际班列,且比海运节省约25天,解决了企业的运输难题。

泉州市商务局局长张小红说,泉州是外向型经济强市,去年出口超2000亿元,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破千亿元。中欧班列开行,将为泉州及周边地区企业出口赋能添势。

厦门、武夷山、宁德等多地也已开行中欧班列。2021年,福建开行中欧(亚)班列437列,同比增加21列。中欧班列“多点开花”,让福建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班列通达俄罗斯、德国、中亚五国等10余个国家近30座城市,货物种类涵盖电子、机械、日用品、食品等,细分产品逾千种。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长发认为,中欧班列是福建拓展与欧亚国家经贸交流的重要桥梁,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活力。

借“海丝”之势,行开放之利。福建还发挥面向台湾地区和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着力开拓发展空间。

1月10日,“丝路海运”新航线船舶“新明州98”号靠泊厦门海天码头,满载货物前往越南胡志明市、泰国曼谷市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家港口。

“丝路海运”是我国首个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和平台。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南介绍,“丝路海运”联盟成员已超过250家,“丝路海运”命名航线86条,累计开行逾7000个航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68万标箱。

李南表示,紧抓RCEP机遇,“丝路海运”将加强海外仓、物流园、码头的投资、建设、经营,发挥区位和港航贸易资源优势,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丝路飞翔”工程也在持续深化:在厦门,新机场动工建设,厦门基地货运航空公司加快筹建;在泉州,晋江机场扩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进入新阶段……

海陆空立体布局,让福建视野更宽广。继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成功举办后,福建省又紧抓金砖机遇,大力推进厦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

“厦门金砖创新基地涵盖生物科技、新材料、绿色经济以及智能制造等领域,将为中国和巴西的企业提供很多机遇。”巴西马托格洛索州驻亚洲国际事务顾问阿莉安娜·奥利维拉说,马托格洛索州帕克科技园与厦门火炬高新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巴西外贸市场的开拓以及相关海外创新项目的引进。

厦门金砖创新基地建设一年多来,聚焦政策协调、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等三大领域,发布两批60项重点任务清单,建设7个新工业革命领域赋能平台,推出首批39个示范标杆项目。在去年9月举办的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上,28个凸显金砖成色、总投资额达134亿元的金砖创新基地项目签约。

厦门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福建省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1413.7亿元,同比增长19.3%。一幅“金色”蓝图正以厦门为中心在福建徐徐展开。

衔接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连通江西等中部地区,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克服腹地空间有限、资源禀赋不突出、基础设施欠账多等不利因素,扬长避短,厚积薄发,崛起为我国区域经济重要板块。

“福建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戴永务认为,福建应持续发挥多区叠加政策优势,不断促进多区协同发力,建设层次更高、辐射更强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融:情融两岸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从1月持续到3月,台胞夏翠菊的微信朋友圈被樱花茶园美景“霸屏”。她“晒”红的、粉的樱花,“晒”新推出的“樱花中的小火车”,以及“三月的大好春光”。

在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夏翠菊和丈夫谢东庆的樱花茶园远近闻名。历经多年努力,他们在这片人称“大陆阿里山”的土地上,种出千亩绿色茶园,打造了“十里樱花漫山开”盛景。

致力于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福建,农业利用台资数量和规模居大陆各省份第一,漳平、漳浦、仙游等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各具特色。“好风景带来好前景。”谢东庆由衷地说。

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和台商投资聚集区,福建发挥独特优势,克服复杂台海形势和持续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去年8月,位于漳州的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这个两岸最大石化产业合作项目,一期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260亿元,可拉动周边地区塑料、橡胶、纺织等10多个相关行业、上千亿元产业共同发展。

闽台各领域融合持续深化。目前,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台资板挂牌展示企业3200多家。

“疫情挑战之下,厦门台资企业去年整体逆势上扬,产值平均增长20%到40%。”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说。

数据显示,2021年福建新设台企1495家,比增21.2%;含第三地转投,实际利用台资约50亿元;闽台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元,比增26.2%。

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正加快两岸“应通尽通”步伐。

到去年底,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累计提供优质水1703万吨,金门民生用水逾七成来自福建供水。“金门百姓既喝上了‘放心水’,又保育了‘地下水’。”福建晋金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洪佳兴说。

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电、通气、通桥工作也在持续推进。通电方面,厦门望嶝、迎宾两个电源点已开工建设;通气方面,福建侧已具备船运供气条件;通桥方面,规划方案、工程技术方案已纳入国家公路网规划建设。

福建对台货物运输通道日益拓展。2021年,首条以平潭为母港直航台湾本岛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开通;厦门上线对台海运业务中外运集运仓;莆田湄洲湾港对台中转铁矿石比增30.8%。

有形通道持续拓展,心灵融合也在不断深化。今年1月,“90后”台胞林扬杰申请到福州首批面向台胞的公租房,租金是市场租金标准的70%。他和大陆妻子伍小丽高高兴兴添置沙发、窗帘、冰箱等物件,“我们在这里越来越有归属感”。

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促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金融领域落实台胞台企同等待遇……在闽台胞享受到越来越多政策红利。

福建已率先公布第一批同等待遇清单225项,支持在闽台胞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技能资格等,政策覆盖面、台胞受益面持续走在大陆“第一方阵”。

“越来越多台湾青年来到福建扎根发展。”福建省台联会长江尔雄说,在校园里他们是“同桌的你”,在职场上他们是伙伴、是队友,在生活中他们可能成为爱人眷侣。两岸割舍不断的血脉亲缘,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身上延续。

疫情挡不住闽台交流步伐。去年,福建成功举办第十三届海峡论坛、第九届海峡青年节,同时开展了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闽台青年古厝文化传承研习营等300多场特色交流活动,总数约占两岸民间交流活动三分之一。

台湾青年日渐融入福建基层治理。不久前,台湾规划设计师、福建橙翔文旅总经理曾芝颖,为她参与建设的福建村庄写下一封特别的家书。

在家书里,她欣赏莆田仙游钟山镇清澈纯粹的稻田风景,以及蕴含在竹扫把、木工美学、磨豆腐和草编工艺中的内敛优雅气质。她赞许福州永泰同安镇的年轻人返乡,为自己的团队把茶厂宿舍改造成新地标而自豪。她想念三明泰宁水际村,在深夜喝茶嗑瓜子的热烈讨论中,在淳朴的木工大哥一家可爱的絮叨中,“内心觉得大家在一起真好”。

福建累计吸引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近百支、人才300多名,陪护服务228个村庄。作为其中一员,曾芝颖持续为福建乡村振兴发声:“福建的美好日常,随时在身边,希望更多台湾朋友能看到。”

好:美好追求助推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

今年正月里,闽东周宁县委组织部的“引才小分队”,走进100多个村庄遍访外出乡贤,“物色”愿投身乡村振兴的能人。“在周宁,越来越多人才正在奔赴一线。”周宁县委组织部部长谢景峰说,这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为了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福建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探索共同富裕。

走进闽西上杭古田镇吴地村,山间盆地中处处豆棚瓜架、浓绿喜人。这里气候、土壤、水质俱佳,以生态方式种植的蔬菜生产季长、不愁销路,生姜、甜椒、黄瓜等早被预订一空,亩均年利润1万元左右。

上杭县委书记王波说,曾经被水泥、采矿等行业污染问题困扰的上杭,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及特色农业、文旅康养等绿色产业,实现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上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百岁老人,到去年底已有60名,占总人口比例超过了“中国长寿之乡”标准。

福建一半以上县(市、区)都是老区苏区,这片土地昔日“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如今“奔小康不掉队、谋发展争跨越”,勇担改革重任。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重要标志。成为全国医改样板的三明医改坚持人民至上、敢为人先,在迈入第十个年头之际开始新探索。三明市提出,紧紧围绕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等小病在乡村解决”的目标,努力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卫生健康服务。

“卫生院不再是过去只能看感冒和皮外伤的地方了。”三明市沙县总医院夏茂分院院长曹清水说,这一年,沙县总医院加快资源下沉。之前碰到脑血栓和脑溢血患者,卫生院完全没辙;如今,在医生远程指导下,卫生院可第一时间为患者介入溶栓。另外,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水平大为提高,赢得群众更多信赖。

去年6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周良辅主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华山医院福建医院开诊后的第一台全麻手术顺利完成。这台手术背后,有一段佳话。27年前,福州一位患者因脑瘤赴上海华山医院求诊,得到周良辅手术治疗;2021年,这位患者脑中长出一颗新肿瘤,此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落户福州,他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高水平医疗。

福建省卫健委主任黄如欣说,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福建医疗卫生补齐短板、提升水平的重大机遇。福建将不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推动更多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落地,有效减轻群众跨省就医负担,力争做到“大病不出省”。

福建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和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青山绿水正不断地转化为真金白银。

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曾经的贫困户谢春荣望着自家林地上的红褐色灵芝,露出笑容。在致富能人带领下,谢家的闲置林地被充分盘活,1亩多仿野生灵芝预计能带来1万多元纯收入。

武平县委书记张丽华说,作为全国林改发源地,武平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去年林下经济的参与林农约3.3万户,经营面积达156万亩,实现产值40.2亿元。

闽北光泽县被誉为“福建水塔”,武夷山脉跨境而过,水资源总量超过36.8亿立方米。过去,光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足5%,远低于全省17%的水平。

如今,光泽大力发展矿泉水、天然饮用水等包装饮用水产业,并探索发展化妆品用水、医疗用水等高端水产业。曾经养在深山的“闲水”,正在变成“富民之水”。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福建努力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88岁的晋江市内坑镇黎山村村民朱秀枝中风偏瘫多年,因儿子残疾而得不到优质护理;幸运的是,晋江探索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让朱秀枝受益。经过近一年护理,朱秀枝从几乎全天卧床,到能够基本自主照顾起居,脸上笑容越来越多。

“这样的笑容,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方向。”晋江市长护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黄长沙说。到去年底,晋江长护险参保人超过33万,覆盖了全体职工医保对象和全市村居数的五分之一。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福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最终落脚点。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福建省抓紧全面赶超重大机遇,八闽大地活力迸发,在勇立潮头、勇毅前行、敢拼会赢的奋斗中,一幅“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图景正日益照进现实。(记者顾钱江、康淼、许雪毅 董建国、付敏、陈弘毅)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